通过反复研读、仔细琢磨,全面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、核心要义、实践要求,力求熟练掌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、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,通过学习不断得到提高。
例如,2021年在22个服务贸易行业中,我国有12个行业的服务贸易限制指数超过了OECD统计的50国限制指数平均值。我国14亿人服务型消费潜力的释放成为全球关注的大市场。
二是加大积极扩大就业的政策力度,完善就业服务体系,提升就业质量。适应趋势,要以结构性改革破解长期存在的投资与消费的某些结构性矛盾。未来5-10年,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呈现不断加快的大趋势。我国进入消费新时代,居民消费结构已从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变。短缺经济阶段,有多少投资就有多少增长,投资决定消费。
面对消费结构升级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掣肘,先立后破,重在以结构性改革破解消费结构升级面临着的结构性矛盾。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,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,将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潜能,实现可持续增长。在宏观经济政策决策和实施中,要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、先立后破,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,将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,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,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政策应对,多出有利于稳预期、稳增长、稳就业的政策,提振市场信心、稳定经济大盘。
考虑到当前经济形势、经济规模和市场预期,需统筹稳预期和稳增长的一揽子政策组合,将资金归集达到较高规模,才能有效稳定预期、保障增长。第三,理顺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,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,改变部分地方政府混淆公共服务和市场功能的行为,减少以平台公司作为支撑、以多样化隐性债务融资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、园区开发、招商引资、产业发展等非审慎行为,有效约束地方政府事权,杜绝低效甚至无效投资。再次,进一步优化中小微企业成长创新支持政策,强化技术创新、模式革新和市场创新的政策支持。
二是制造业结构调整深化。从内外关系上,投资和消费主要由国内所决定,这是内需的基本范畴。
2023年12月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,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、部分行业产能过剩、社会预期偏弱、风险隐患仍然较多,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,外部环境的复杂性、严峻性、不确定性上升。同时,还要优化内需和外需的关系,不能因外部形势复杂就弱视外需。这说明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拉动相对不力,这一方面反映投资动能相对不足,另一方面反映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深刻调整。2023年以来,我国出口整体保持稳定,但全年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偏低。
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,稳定收入和预期,才能夯实消费需求的基础。当前,党中央对扩内需和稳增长进行了战略部署,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重要政策举措。我国消费部门和投资部门整体规模巨大,但是,二者均存在条块分割、地域分割或机制分割等约束。作为内需两大动力,消费和投资总体保持扩张态势,特别是消费处在较好的修复提振之中,但是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相对较弱。
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整固使居民消费更谨慎。四是房地产市场正在系统优化。
2023年以来,我国经济保持扩张态势,经济持续回升向好,但是,仍然面临较多的内外不确定性。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,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,我国内需的内涵已发生了重大的改变。
(二)中长期之策第一,夯实内需扩大的四个基础。如果对未来收入增长预期偏谨慎,同时财富增长偏慢,居民消费将主要消费必需品,而消费升级动力相对不足。要结合各部门和各地区的现实情况,有效地落实落细相关政策安排。着力支持稳增长、扩内需的关键领域和重要群体,比如,低收入群体的医疗和住房保障、农村地区的教育提升、房地产市场保交楼的资金周转等。强化货币政策主动性,充分发挥宽松货币政策的信号功能,通过更加显著的总量扩张政策来稳定和引导预期。三是内需修复与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。
坚持积极财政政策,着力用好财政政策空间,优化财政支出结构。党中央着重强调,要顺应市场规律,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更好发挥政府作用。
未来需要有效统筹内需外需,短期内强化政策支持和政策落实,多出有利于稳预期、稳增长、稳就业的政策措施。从建设性质看,2022年以来,固定资产投资的改建部分增速持续下滑,而新建部分增速保持较高水平,这说明技术创新应用和产能升级优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的强化。
扩大内需亟待宏观经济政策的强力支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今年首要任务就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伴随着消费者信心指数的逐步回升,消费加速恢复和增长。服务业加速恢复,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55.7%,工业和服务业合计贡献超过90%。如果说,去年文旅消费的报复性反弹更多体现在量上,那么,今年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带动下,消费质的提升正在激活经济增长的潜能。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,我国正在加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的建设,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产业,包括但不限于低空经济、生物制造、量子信息在内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,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。
一季度5.3%的增速,让大家对今年实现5%左右的目标充满信心。2024年一季度,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长9.9%,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更快增长,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投资增长42.7%。
一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5.5%。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12万亿元,增长4.7%,其中网上零售增长12.4%。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,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,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,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,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,打造中国制造品牌。今年春节旅游出游人次增长34.3%,从人次到消费金额都超出了疫情前的水平。
近年来,全国多地聚焦新质生产力,人工智能、低空经济、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,通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,人工智能正在全面而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。人工智能+行动催生出更多样的新产业、更丰富的新模式,并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力,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。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。
作者: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、合作研究部主任 刘英 进入专题: 中国经济 新质生产力 。 一季度,中国GDP达到29.6万亿元,同比增长5.3%,环比增长1.6%。
伴随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,超级充电桩等基建网络正加快铺就,一杯咖啡的功夫充电,就能跑上几百公里,一季度我国充电桩增长41.7%。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,新产业创新发展,新动能加快发力,智能网联汽车、低空经济、人形机器人等产业呈现蓬勃之势。
通过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,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,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。一季度营业性客运量增长20.5%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